目前,我省高职(专科)批次正在录取中。作为培养应用型、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,高职(专科)有哪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?让我们一起看录取!
近年来,高职(专科)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,致力于构建同市场需求相适应、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。当前,高职(专科)院校已形成一系列特色鲜明、成效显著的育人模式。
校企合作,协同育人
学校或部分专业与企业签订共建协议,共用教学、实习实训等设施,或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实习、就业岗位的一种合作模式。在校企合作中,学校负责基础理论及专业课程,企业负责专业实践实训部分课程。这种模式强调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结合,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与信息的共享,有助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。如,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“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”,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、技术服务以及科学研究,培育了大批该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。
订单培养,精准育人
通过校企在师资、技术、办学条件等方面深度合作,共同负责培养、就业等全链条教育教学活动,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无缝对接、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融合发展。这一模式是高校依据企业用人需求定制化培育技术技能人才,实现“招生即招工、毕业即就业”。例如,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校企联合开展的“订单班”,学生毕业后,除了少部分学生参加专升本或参军外,其余学生全部按照协议书安排到对应水利企业和岗位,学生到岗后能够独立承担岗位工作。
现代学徒制,双元育人
通过学生、学徒的“双身份”,学校、企业的“双主体”来联合培育人才,实现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岗位实践的深度融合。例如,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蜀道集团共建“学徒班”,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数字化建造人才。
高职(专科)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,为志向成为技能技术人才的同学们提供了多样选择,为不同禀赋、不同需求的同学们提供了成才路径。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、产教融合深化、社会观念转变的当下,职业教育培养出了一批批懂技术、留得住、用得上的人才,在服务国家战略、赋能个人成长、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